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,殡葬事业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文明进步。全面推进殡葬设施专项规划,对于提升殡葬服务质量、满足民众需求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。本文以潼关县殡葬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例,分享殡葬设施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,为全面推进殡葬设施专项规划提供参考。
一、直面需求:老龄化催生规划紧迫性
近年来,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,殡葬服务需求日益增长,然而现实中殡葬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情况与老龄化趋势不相匹配。
以潼关县为例,全县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,结合人口增长规律进行分析,死亡人口将会逐年增多。目前县级公墓和殡仪馆设施建设完成,服务规模能有效保障县域未来十年埋葬需求,但传统土葬改革推行难度较大,群众对于火葬接受度小。究其原因,一是老百姓受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观念影响,讲究安葬风水适宜;二是现状镇级和村级殡葬设施普遍缺失,缺乏用地供应和适当安葬管理,散埋乱葬现象比较突出;三是节地安葬等新型安葬形式尚未有效宣传和普及,相关补助政策未能普遍落实。在此背景下,科学编制和推进殡葬设施专项规划迫在眉睫。
图1 全国老龄化人口预测示意图
二、规划引领:构建多元殡葬服务体系
以潼关县为例,将殡葬设施专项规划作为引导节地生态安葬政策实施的有效突破口,通过构建一个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服务多元的“县-镇-村”三级殡葬服务体系,让新时代背景下殡葬政策能落地、让群众能受益。
在空间布局上,规划依据镇村人口分布、交通条件、土地利用、火葬分区等因素,衔接相关规划、行业部门对于殡葬设施建设布局的管控要求,践行节地、生态理念,合理规划殡仪馆、公墓、殡仪服务站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,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便捷地享受到殡葬服务。
在功能布局上,规划完善各级各类殡葬设施功能,提升服务水平。对殡仪馆进行升级改造,引入先进的火化设备和环保技术,提高火化效率,减少环境污染;注重乡镇殡仪服务站的建设,提供一站式殡仪服务,方便群众办理丧事;在公墓建设中,预留群众活动空间,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方式,如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等,满足不同层次的安葬需求,同时注重公墓的园林化建设,营造宁静、肃穆的环境。
三、绿色发展:践行生态殡葬理念
随着时代发展,未来殡葬事业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将生态环保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。潼关县在公墓建设中,大力推广可降解骨灰盒和生态墓碑,减少石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;增加绿化面积,提高公墓的绿化率,打造生态型公墓。在殡仪馆运营中,加强对废气、废水和废弃物的处理,采用先进的净化设备,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。通过这些措施,实现殡葬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,推动殡葬事业向绿色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
图2 生态公墓示意图
四、以人为本:提升殡葬服务品质
殡葬服务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,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,致力于提升殡葬服务品质。一方面,加强殡葬服务队伍建设,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,通过培训和教育,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,能够为丧属提供贴心、周到的服务。另一方面,注重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,提供多样化的殡仪服务项目,如个性化告别仪式、生前契约等,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丧葬习俗,让丧属在悲痛中感受到尊重和关怀。
以潼关县为例,全县回族人口约占总人口规模的0.12%。为尊重回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殡葬习俗,规划修建回族公益性墓地,以解决回民安葬难题,配套完备的基础设施,为这些少数民族提供更加完善、贴心的丧葬服务。
图3 少数民族公墓示意图
五、公众参与:凝聚规划实施合力
殡葬设施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,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,通过实地调研、问卷调查、座谈会等形式,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,使规划更符合民意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,加强宣传和引导,提高公众对殡葬改革和规划的认识,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同时,建立健全监督机制,鼓励公众对殡葬设施建设和服务进行监督,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。
全面推进殡葬设施专项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,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文明进步。通过科学规划、绿色发展、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,将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殡葬服务体系,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、贴心的殡葬服务,切实保障民生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。
上一篇:卫片执法基础知识
下一篇:没有了